4月12日下午,山东省教育厅召开了2022年度全省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分析研判当前教育形势,对2022年全省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我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院属各部门、二级院系相关负责人收看了会议直播,党委书记许可代表学院在会议中作典型发言。我院作为全省唯一一所职业院校在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2022年度全省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分会场

许可书记在会上作了主题为《产教融合建设海外职业技术学院,赋能走出去中国企业加快“双循环”》的发言。近年来,我院在推进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荣获“中泰职业教育合作突出贡献奖”。在36个国内外会议上向近500所院校推广,被国内68所院校借鉴应用,为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范式。

▲许可书记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我院主动适应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围绕培养更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127家国内外校政行企单位合作,积极探索“走出去”办学,为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范式和“山东职教”方案。

产教融合打造国际校企命运共同体。为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在教育部、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山东省教育厅支持指导下,组建中国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作委员会,学院与47所职业院校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央企在在蒙古国、缅甸、刚果(金)等9个国家建立15个校区。为走出去企业培训员工3万余人次,覆盖当地80余万厂矿社区居民。

▲赋能“走出去”央企海外员工培训

加快中国特色国际标准的职业教育走出去。一是推动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学院依托举办的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山东省首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学院,持续引进国际优质职教资源和国际行业标准、企业标准。4个专业教学标准和19门课程标准,被泰国、缅甸等教育主管部门、院校和企业认证采用,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产业标准和国际教育标准领域的影响力。二是推动职业教育资源走出去,学院编写了机械电气设备维护等9个专业《工业汉语》系列教材18本,建设7门工业汉语精品资源课程,开发1个国家级国际中文教育网络资源课程,被走出去企业和海外高校采用。三是推动职业教育模式走出去,形成“留学中国”职教品牌,接收培养来自俄罗斯、泰国、巴基斯坦等36个国家的国际学生324人。举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培训班等,为推广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贡献力量。

▲开发9个专业的18本《工业汉语》教材

▲参加第三届来华留学生孔孟文化节的外国高校领导、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的国际学生参观孔府孔庙,体验传统技艺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走出去与中外人文交流相融合。学院探索“中文+职业技能”职教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中外民心相通。学院积极搭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全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在泰国、刚果(金)共建全球首批“中文工坊”2个,在海外建立5所“孔子六艺学堂”“鲁班工坊”。发起并承办5届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活动,吸引66个国家21217名中外学生参加。承办“汉语桥”“中文+无人机”等7个“中文+职业”团组交流项目,推动中外友好互鉴,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服务中外民心相通。

   

▲与国外7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教育部全球首批两所“中文工坊”

▲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

 

▲“汉语桥”团组交流项目

 

会议结束后,学院各部门针对省教育厅在会上提出的新要求、新展望进行了积极讨论,教师们反响热烈。



学院绩效考核处副处长 李雯雯

  这次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升了士气。在全国上下一心、共战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一是要严把学院关口,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确保学院安全稳定。二是要提升内涵建设,改革优化学院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每一名教职工,人人都能发挥作用,都能做出成绩,都能有产出,实现学员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处副处长马玉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教育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次疫情的“倒春寒”,让我们开展了新一轮的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学院严格按照“网课就是公开课,线上教学不减质”的线上教学工作要求,采用“实时直播+在线互动”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线上交互式教学。截止到目前,学院共有732名教师、使用707门网络课程资源,面向305个班级开展本次的线上教学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保障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同质增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研室主任 孔文思 

 

   我们将遵照会议精神和要求,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以培养君子人格大国工匠为目标,充分利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的典型和事例,对学生全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美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及法制教育等,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