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产权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专利协同运用、校企合作等深度融合,有效搭建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桥梁,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创新建立了济宁知识产权学院,开设知识产权管理专业并开始招生,培养具有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依托多类型服务平台和专业的强大优势,持续为地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智库服务。创新建设了“1+1+N”社会服务体系,搭建教师服务企业的桥梁,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增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1+1+N”社会服务体系校内多元支持政策体系建设
学校坚持教育与服务并举,找准突破点,依托知识产权建立了基于政策解读、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1+1+N”社会服务体系。其中第一个1是指依托学校作为服务中心基地,整合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统筹社会服务;第二个1是指具体的执行部署部门服务企业部门和统筹平台,设立的济宁市知识产权学院,N是指在不同的领域建立N个校企合作服务团队服务N家企业。
在推进社会服务、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坚持“应用导向,协同创新”的专业与科研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通过顶层设计、资金支持、转化收益分配等政策导向,强化校企合作,从专利导航与布局、专利申请与维护到专利运用与转化,全程体现“协同创新、共创价值”的理念。修订完善学校科研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办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等制度,每年评选学校技术技能名师和济宁市突出贡献技术技能人才,设立科研贡献奖、社会服务贡献奖。学校教职工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在职称评聘时,按照到款额和横向课题双重赋分。2018年全国高校第二家、高职院校首家通过知识产权贯标,在校内全面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此外,学校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将专利授权质量和数量纳入了教师职称晋升的考察条件,专利转让收益的80%作为教师的科研经费。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通过激励措施,知识产权这座桥梁打通创造与运用的循环“动脉”。为资源整合、社会服务提供了政策指引。为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和校企合作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学校成立职业教育研究所,为学校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工作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
▲ 学校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 创新校企联合申报知识产权
建设新型科技载体搭建产教融合创新之桥
创新政校企共同成立济宁知识产权学院,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培养高素质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人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成果转化、技术凝练、高价值专利规划、短期培训服务。深挖企业需求,按需设置各类科研创新平台,以“知识产权学院”为载体,实现政、校、企、行的深度融合,依托载体,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建立中国科协企业服务中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师工作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多类型“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在每个二级学院建立企业协同创新中心,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每个二级专业学院与企业互聘专家学者,邀请企业专家学校开堂授课,同时对企业提供培训等内涵提升服务。例:在济宁康华机电基于无损探伤检测项目建立俄罗斯院士工作站;在理工精密机械建立AGV顶升丝杠测量测试中心;在罗盒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知识产权赋能中心等。
创新科研载体知识产权学院设立以来,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先后与省内市内县级地方政府共建多个知识产权实践基地和技术转移培训基地,近五年直接服务于省内企业达2100余家,年推送科技服务信息超过30000项。
建设N个校企合作服务团队打开校企合作新局面
学校通过“外引内培”进行团队建设工作,不同团队之间既有共性的服务模式又有专业和领域的区别,每个团队统一具有培训、成果凝练、人才培养等共同职能,也根据不同的企业需求提供数字孪生系统开发、危化安全检测系统部署等定制服务。学校组织教师启动对规模以上企业的多轮调研,指导二级学院建立了多个企业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根据自己的特长,以横向课题的形式,不定期为企业提供成果凝练、技术改良、项目申报等多种服务。各个服务团队、各地分中心在校企合作的工作中都导入知识产权元素,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管理紧密对接,做到研究开发与专利保护相同步,科技成果转移与专利运营相同步,使知识产权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同时将企业真实的生产案例、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等全面引入教学,为教师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工作氛围,实现教师、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双提升。
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让科技赋能match变为现实
创新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赋能企业新模式
进一步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与领域,在传统与校企双方在企业员工培训、职业资格取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开发等方面合作的基础上新增了高价值发明专利的凝练、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合设置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管理岗位等合作项目,有效推动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方面发展。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政策进企业工作,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打破企业之间的信息孤岛,让科技赋能变为现实。
▲科技孵化器企业入园签约
创新建立知识产权学院、信息服务中心等服务企业新平台
采用按需部署的方式建设了一批科研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为济宁市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全面的科技教育政策培训、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服务;被认定为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为鲁西南四城市提供大量的技术转移转化合格人才;被认定为省级科技教育基地、省级科普示范基地,为周边社区、学校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普及工作,发挥科技潜力的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联合济宁市工信局共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为数字化城市添砖加瓦;联合济宁市科技局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联合山东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济宁市知识产权学院,培养企业适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帮助企业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岗位;联合中国科协共建济宁科协信息服务中心,为广大科技类企业免费推送行业企业最新咨询;联合中小企业局共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提升学校服务企业能力;联合太白湖新区管委会共建济宁新城大学科技园,为大量的初创企业提供15万平方米的孵化面积。
▲学校依托大学科技园校企共建的各类中试基地
基于“按需定制”组建多元化教师校企合作服务团队
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企业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校企融合、专兼结合”的专业化校企合作团队运行机制,完善教师服务企业的各种奖励和补贴管理办法,打消教师后顾之忧。“按需定制”组建多元化教师校企合作服务团队,团队成员由五人组成,由具体专业负责人兼任总指挥,设置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分组成员2人,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小组成员2人,规定模式和建制采用标准化服务。例如,伟龙食品企业服务团队,由电子商务专业带头人领衔,学习控制理论专业教师负责企业高价值专利凝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改良等工作。
▲学校各类科研创新服务团队
树立“理工培训”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社会服务品牌
依托知识产权学院,以培养输出应用型、实战型、操作型知识产权全能人才为目标,成为鲁西南第一家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在校培养和在职培训学院,入选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校获批的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促进我市科技成果转化120余项,累积实现技术交易额4000余万元,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3家,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5.3亿,社会培训服务达28万人日。学校与政府合作共建济宁太白湖新城大学科技园,建成后将成为我市乃至淮海经济区高层次人才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基地。建立技术合同登记服务中心,落实省科技厅“千人服务千企”行动,引导学校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帮助企业发现新动能。建立中国科协信息服务济宁中心。帮助企业注册科技信息获取账户312个,累计获取先进技术应用信息5739项,科技服务团队深入企业,每年开展百余场“宣讲科技进县域”活动,受益近三万人次,树立了“理工培训”的科技标签。
▲学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服务工作
通过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有效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给企业进行科技赋能为核心,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申报、高价值专利孵化、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和技能均得到普遍提升,给企业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近3年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设备改造与升级项目11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千万元,有效提升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辐射带动教育、科技服务、成果转移转化等行业进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离不了的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