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分析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对职业分析的研究已经转向实践层面的应用,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如一体化课程、中高贯通课程等。基于当前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以及职业教育现实要求,我们还需要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对职业分析目标、主体、方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不断发展与完善。
一、完善职业分析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引领着职业分析的目标,关于以就业为导向还是以人的生涯发展为导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着诸多争议。刘炜杰在对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中指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正在从“同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因此,从职业分析的目标来看,职业分析还是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到人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能力发展规律,比如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就不能局限于一线技能人才,而要做好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准备,因此在将工作内容分解、整合时要尊重职业教育规律,充分考虑到人才未来发展的需求。徐国庆在对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所面临的挑战中也指出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使得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办学定位亟待明确,比如,中等职业教育就面临从就业导向向职业基础教育转变的问题,定位变化直接影响着职业分析目标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宽度。此外,在关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社会能力、个人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备能够适应不同类型职业岗位的能力,更成长为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明确职业分析主体
针对职业分析实践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职业分析的主体出发,明确职业分析的主体对象的范围,过去有学者认为职业分析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中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技术工人或技师等,但为了使得职业分析结果更富有教育价值,职业分析的主体应由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专业教师,分析专家共同组成,这样才能确保基于职业要求的教育要求的实现。在职业分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家工作者的主体性,把关遴选的要求和标准,为专家工作者搭建自由、开放的发声平台,使得其在表述过程中受到充分的包容和尊重,避免承受来自学校内部由于课程资源不足或传统学科化思维的压力。职业院校教师不仅是职业分析过程的参与者、职业分析结果的主要实施者,部分职业院校的专家型教师还承担了分析专家的角色。可见职业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关键技术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而言,不仅是值得了解的课程理念,更是教师成长发展需要掌握的一项能力。在教师培训中,有必要加强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相关的培训,教师不仅要学习不同的课程模式的开发理念,更要学习不同课程模式的开发方法,这样在实际开发时,职校教师才能更好地将课程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而不仅仅只是套用某种课程模式的职业分析法。同时,通过对课程理论的深入学习,教师还可以在实践中根据新职业、新工作的要求对职业分析方法进行调整和创新。
三、拓展职业分析方式
职业分析方式主要以研讨会为主,以专家工作者的经验描述为分析依据,这种形式相比对若干家企业分别进行现场调研的形式更为高效,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聚集专家工作者获得职业分析结果。但在职业的快速更新、新职业在短时间内大量产生的当下,由于职业分析主体——职业对应的专家工作者共同体尚未形成或正在发展,职业分析也需要进行灵活化的处理。比如,鄢彩玲认为在职业分析阶段,可以通过工作记录分析、现场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收集资料,职业分析的流程也不用局限于已有的职业分析方法所形成的标准模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组合,比如在职业分析过程中,可以结合DACUM法的频率、难度、发展性三大内容挑选标准来选择工作任务,借鉴BAG法中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按照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因而,职业分析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在保持内涵一致的情况下,探索分析形成的组合创新。
四、丰富职业分析内容
职业分析的内容应更加多元,在分析工作内容的知识、技能、工具和工作者行为品质时,还需考虑工作情境建设、关键能力的培养路径等内容,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保障内容的真实性、丰富性和教育性。不少研究者基于职业领域以及职教制度发生的变化,对职业分析的对象进行了展望。赵志群基于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探讨了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为在制造业进行智能化转型的工业4.0时代,我们也需要建构课程4.0模式,在职业分析上,未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将更关注具有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具有“学习潜力”的工作岗位,针对这些工作岗位不断更新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刘炜杰认为职业分析也要考虑到1+X证书制度的要求,比如课程结构从“单进程”向“多进程”转变、课程内容从“单向度”向“多向度”转变、课程实施从“基于教”向“基于学”转变等,职业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需要不断改进技术方法,提高实施成效。由于目前职业分析普遍存在企业人员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在职业分析内容来源方面,徐涵指出可以在收集职业分析基础材料阶段,收集专业对应的相关职业的最新国家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不同知名企业的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描述及职责、企业的标准操作程序和关于该职业的其他通用信息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与整合,从而形成该专业初步的职业能力标准,作为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分析的基础材料。因此,职业分析在准备过程中要挑选好参与者,以便为职业分析内容的真实性提供保障。同时,前期资料的收集也需进一步规范,作为职业分析内容的补充,保障职业分析内容来源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