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育人层:构建顶层体系机制,提供育人实践指向
第一,要基于办学特色与类型定位构建育人体系。高职院校要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看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以类型定位为育人导向,以自身办学特色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促进多维度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为各专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实践遵循。
第二,要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划课程结构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能否适应当前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学校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高职院校须结合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社会发展趋势与变化,厘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思想政治素养等时代诉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计通识课程体系、思政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的标准,明确不同课程类型的形态[9],规划好不同课程类型的学分结构、学时结构,使之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匹配,形成课程供给与育人目标统一。
第三,要基于育人工程系统性特征构建体制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都是系统性的育人工程,高职院校应以“学院—分院(系部)—专业—教师”为推进路径系统化设计二者协同育人的管理体制,同时围绕育人工程建立管理机制,如“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机制、专业建设考核与激励机制、三级竞赛组织机制以及奖励机制、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实习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经费使用机制等,引导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育人至上而下的有序融合。
二、专业建设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引导两者协同育人
第一,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协同育人的目标统合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专业可以依据教育部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参考行业从业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与“1+X”考证标准,梳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方面将“岗”“赛”“证”中蕴含的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中,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素养与职业素养融合纳入素质培养目标中。
第二,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协同育人的内容系统化融入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专业知识技能体系、职业素质要求的结构化体系化表征,直接关乎培养什么技能级别的人才。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一方面,通过提炼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剖析岗位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同时剖析技能竞赛标准与“1+X”考证标准,基于学生个体性与社会性发展,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从企业岗位工作中、技能竞赛中、“1+X”考证中,提取职业精神、竞赛精神、劳动精神等育人资源,依据专业课程体系将育人资源与课程匹配,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化融合,使课程思政教学有向度、有力度、有序度地引领知识技能的学习。
第三,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协同育人的过程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理论,高职院校专业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一是育人主体探索,即构建产学合作平台,引导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与专业发展耦合,形成多元培育主体;二是培养学生过程一体化的实践,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课程为载体,探索课证、课赛与课程思政的融通融合,对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提升学生所掌握知识、技能与素质与社会的适应性水平;三是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探索信息化的学生成长评价模式,引导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协同育人目标的有序有效达成。
三、教学实施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发挥协同育人价值
第一,加强课程内容重构与优化。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直接载体。以课程为单元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便是课程内容的重构与优化,因为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其涵盖的素质、知识与能力是否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课程教学团队可以通过对校企合作企业的调研,剖析、归纳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分解、归类技能竞赛、“1+X”考证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并将它们模块化、项目化、有序化地融入课程教学标准,同时将匹配的育人资源融入课程中,使课程内容与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要求、竞赛技能和素养要求以及“1+X”考证要求相匹配。
第二,加强课程教学策略的探索。教学策略是提升课程教学实施效果的关键。要遵循课程的理实性特点以及学情特征,探索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来支持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协同育人下的教学实施。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考证培训、竞赛训练、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增强课程知识、技能、思想政治学习的目的性、引导性与获得性。要探索多元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引导课证融通、课赛融合、证赛结合以及促进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对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
第三,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根本保障。要依托教学信息平台,开发网络课程,打造优质课程供给。通过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案例、视频、动画等资源展现知识、技能以及课程思政元素,利用教学平台进行发布,满足学生网络化学习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需求。要开发“新形态、活页式”智慧化教材。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传统教材过于理论化、纸质化以及学科体系化,适应不了当代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诉求。因此,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将“岗”“赛”“证”“思政”等学习资源嵌入教材中,以“互联网+”多样化的方式呈现知识、技能与素质,既能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性需求,又能满足网络化、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