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组群逻辑、组织基础、决策结构、制度规范等一系列掣肘因素,迫切需要引导职业教育多方参与主体共同完成职业教育的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型目标。因此,在适应性背景下探讨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的技术路径就尤为关键。
一、前提:对接产业从“虚化”走向“实地”
不同区域本身资源禀赋相距较远,其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所处阶段也各有不同,各个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也有所差异。区域集群的类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规模(种群规模较大、适中和较小)、集中程度(集中式集群、分散式集群)以及发展阶段(成长型、成熟性、衰落型等)对区域人才需求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会各有不同。按照对接产业的差异化特征,围绕某一产业的结构特征、空间布局链条组成进行科学论证组群,并按照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持续优化,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基本组群逻辑,也是专业群内涵建设的前提。
以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为例,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与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战略息息相关。从发展的系统路径来看,要进行高水平内涵建设对接产业的“脱虚向实”,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首先,专业群在筹建时要依托自身办学条件,与区域重点产业群对接,例如,以“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为建群基础,提升制造类高水平专业群对接的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的精准度。一是需要了解产业群的发展阶段,产业群各个主体之间是否通过特定的组群逻辑(如技术共享、共同市场等)和空间布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链条式发展路径;二是需要了解产业群内部是相对集约的以某企业为主导的类似同心圆的协同发展模式还是相对松散的独立发展模式,集群内包含的行业类型的数量,行业之间是纵向的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关联,还是仅仅是提供市场产品和服务的横向之间的并列关系;三是调研和了解这些基础产业集群信息,是后续根据产业集群对接技能岗位,贯彻适应性发展理念,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基础。
其次,根据产业群特点,确定专业群发展模式。如,若是同心圆发展模式,则以区域内具有扎实基础的优势专业作为建设领先示范专业(可以跨校),围绕核心专业将具有共同技术基础、匹配岗位临近的专业的各类办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发挥核心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跟随专业的协同联动,使专业群内的各个专业能够在核心专业带领下形成知识成果经验的溢出效应,突破以往分专业育人带来的“专业间隔绝”,带动智能时代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培养,从而逐步覆盖智能制造行业频次较高的岗位群,实现专业群对产业群的联动发展。如,若是多圆共同发展的模式,比如各个工作岗位围绕共同的市场提供同质化产品与服务,那么则在区域内是并行排他竞争的市场组织模式,这时对应的专业群建设则根据各个专业自身在产业链条中的作用和位置相互协调竞争与合作。由此可见,产业群发展特点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现实基础,也是提高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适应性的现实要求。
再者,在深入调查产业集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之后,更需要明确专业群面向的技术技能岗位群,岗位群才是链接人才供给端和市场需求端的关键密匙,同样是后续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仍以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例,该产业集群本身涵盖原材料供应、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慧配送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岗位,包括售前订单管理、售后客户服务等一系列软性和硬性服务模式。将这些产业集群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对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其建设难度并不在于根据岗位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一对应和修改,而是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一是结合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人才岗位研究报告,对涉及产业群的核心工作领域所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对标;二是依据产业集群的重点岗位,提炼三大能力目标的关键模块;三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可适当接入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组合,使高水平专业群建成适当开源的系统,逐步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能够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提升。
二、关键:治理模式从“管治”走向“共治”
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产业调研,岗位技能提炼,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过程管理,人才质量评价等一系列输入和输出过程。因此,要求各办学主体在一个高水平专业群适应性统筹框架中完成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各个事项。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一般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在管理过程中也更为依赖政府主管部门所提供的各类制度规范,自身适应产业经济发展变革背景下的柔性和灵活性相对较小。专业群不仅仅是产业升级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新型载体,更是多方主体所形成的开放的利益共同体,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治理,其中,包括政府主管部门、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人才质量评价第三方机构。为了使这些主体参与到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务必通过制度化、常规化、合法化的方式和渠道将各界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以及影响力发挥到育人过程中来。如行业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以及第三方人才评价机构,可以判定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是否能有效贴合产业集群内部的岗位链条,服务岗位群之间是否拥有共同的技术条件和资源基础,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否适应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能有效缩短人才链和岗位链的差距,专业群所能提供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否解决区域企业的技术瓶颈。由此可见,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跨界合作,向外对接产业集群及其岗位群,向内衔接各项专业资源整合,分别涵盖代表政府行政管理职责的教育主管部门,代表产业和市场的用人企业,代表育人主体地位的高水平专业群单元组织,代表评估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衔接紧密度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因此,要提高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适应地方产业集群和岗位分布链条的契合度,在专业群的治理模式上,需要从单一主体管治向多方共治协同发展,以学校专业群办学资源为平台,以多方跨界合作为媒介,以多方共治为框架,共同推动高水平专业群的内涵建设。一方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层次协作共赢治理平台,吸收社会职业教育专业人士、企业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人士、区域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参与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包括但不限于高水平专业群的学术委员会、专业群指导委员会等,全面铺开参与专业群的日常建设和常规调整等,为专业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以学校重点专业群的特色为突破口,构建产教融合的实体链条,以电子信息高水平专业群为例,这一专业群对接的是智能电子信息产业,在专业群内涵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筹建相应的分主题中心: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对接不同的实体企业,甚至在政策允许下可以建成由专业群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形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产学研用一体化综合体,将基于专业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于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正是由于专业群建设良好的灵活性和弹性,当企业对高水平专业群的产教融合形式建立信心之余,则更有动力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总的来说,实施多方共治,一方面是“以面孵化点”,另一方面是“以点带面”,企业与专业群基层组织可逐步建成良性互动的共生关系,从而不断提升专业群建设与区域重点布局产业的紧密度和合作度。
三、保障:制度规范从“刚性”走向“柔性”
专业群组建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打破专业壁垒,甚至是区域内的校级壁垒。从职业院校内部来看,将隶属于不同院系的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和集聚之后,部分学校以群建院,使学校层面下放有关人、财、物等权力,赋予专业群这一新型育人单元的创新活力,落实面向岗位群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责任。专业群作为集合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等办学服务于一体的基层组织,面对外部产业升级以及技术变革的快速变化,对外调整专业群内涵与产业需求,对内调整新型岗位群所需要的课程体系,相较于传统专业建设,要更好地发挥自身内涵建设的灵活性,则需要推动高水平专业群的制度规范从“刚性”走向“柔性”。一方面,从外部管理审批和多方跨界合作办学制度来看,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构建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为主,行业协会和对接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第三方机构共同协作的框架体系,并在这一框架体系下,根据行业机构颁布的专业群岗位设置与人才需求报告,建设重点专业群内涵调整机制、专业群发展优化机制、专业群产教融合合作机制等,不断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和社会科研服务所面向产业群、岗位群的准确度和匹配度。
另一方面,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内部来看,多方主体共治专业群,需要在专业群的制度建设上更多地考虑专业群发展过程中的自由度。在产业经济和技术变革引领下,基于区域产业禀赋资源及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以及多方机构协同拟定岗位人才需求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基层组织能自主对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过程管理,在制度层面,一是,通过赋予高水平专业群基层组织的自主管理权限,包括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社会项目研发、发展制度备案与调整(特别是专业群内的专业调增调减)等,可以逐渐脱离原来科层管理的掣肘,在不断落实专业群责任主体的同时,赋予其发挥决策的敏捷性和灵活度,提升其技术创新集聚功能和知识溢出发散功能。二是,改善原先各个不同层次之间发布行政命令与执行工作安排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垂直路径,各自在沟通协商、共赢合作的理念下,发挥不同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发展的作用,实现在柔性制度保障下的共商、共议与共策,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逐步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一致。通过多种制度探索和变革,在制度柔性前提下,改变传统行政化的层次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专业群基层单元的扁平化管理。
四、边界:从“校内”走向“区域”
随着双高校建设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双高校建设过程中会开展学校间的交流和探讨,但这并不是实践意义上的多校共建高水平专业群。为提高区域内重点布局产业对接效率和双向发展深度,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逐步从“校内单建”向“区域共建”模式发展。这样可以根据产业集群所包含岗位群的空间分布特点,统筹确定区域内开设高水平专业群的各所学校之间的建设思路和优化路径。如若岗位群是围绕某一核心岗位形成,岗位群之间具有显著的主分层次关系和上下游链条关系,那么专业群的建设思路应尽可能与之类似,例如,A学校是主要契合某个核心岗位,那从属的B学校和其他学校则可以配合A学校的关键岗位,在整个区域内形成覆盖整体产业岗位的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岗位对接专业群。如果岗位群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分散,彼此之间仅仅是围绕共同的市场份额或者是共通的专业技术平面铺开,那么各个高校在专业群筹建时,则可以采用与岗位群结构相仿的组织模式开展专业群的建设,在面向岗位群当中具有共同技术基础、或共同目标市场的工种之间形成“必修岗位”+“选修岗位”的建设思路,根据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和建设侧重点,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应整个工作链条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