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以来,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项目组聚焦“优质校”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在纵向科研项目立项、知识产权学院建设等领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经验,整体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
科研管理“前移化”
强化制度保障,规范科研和学术行为,修订完善了《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职务发明专利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知识产权创造、科研成果转化、激励评价制度体系。在课题立项通知下达之前,采取学术沙龙、课题选题指南征集等措施,提前布局与谋划课题申报项目培育工作,做到科研课题申报服务前移。拓展纵向项目申报渠道,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专题讲授课题选题和申请书撰写技巧,对申报项目一对一指导答疑,充分论证申报项目可行性,进一步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全面规范科研工作项目管理、经费保障、学术规范、业务指导等工作,加强科研制度的激励作用,深入挖掘科研潜力,引导多出高层次科研成果。
团队建设“梯队化”
聚焦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科研项目为着眼点,与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强横向联系,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结合。加强高层次教科研课题培育和辐射,立项全国“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实现了近五年学校在该领域国家级课题的“零突破”。通过开展学术沙龙、下沉二级院系科研培训等方式,对申报课题的研究过程、结题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助推青年教师从课题新手向科研骨干过渡。落实年度科研培训专项计划,强化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培训和培养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推动科研团队形成。帮助青年教师及时把握学术前沿动态,进一步明确教育科研主攻领域。
以市级课题、院级课题为基础,不断促进科研质量稳步提升,发挥科研队伍在科研中的“传帮带”作用。2022年度济宁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立项名单公布,学校共获批立项14项,其中重点课题4项,一般课题10项,立项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前列。我校教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建设济宁运河汽车物流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济宁“两高”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等调研报告获批市级领导批示,充分展现了我校教师积极建言献策,积极服务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产教融合“本地化”
立足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按照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的目标,学校对接区域代表性企业,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知识产权产业学院等10个产业学院,合作企业达100余家,实现企业资本、人力等资源与学校资源深度融合,融入区域做到“先作为”。依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先后荣获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明材工赋学堂共建院校。学校紧密联系济宁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等政府部门,整合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区域内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深度合作,组建博士科研创新团队,集中优势科研与技术服务力量,紧跟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攻关,占据科技服务高地。整合资源共建济宁市离散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共同体。成立了济宁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引入数字经济相关企业6家,半年内成果转化金额2000万元,整合济宁市产教融合相关资源。建立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山东精工电力传动研究院鱼台分院,采用知识产权链接创新资源赋能企业的方式,对接帮扶神力索具、安泰泵业、万合大数据、康华机电、金泰利华等企业凝练高价值发明专利35项,其他各种类型发明专利102项,软件著作权31项。与行业企业共建10个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济宁新城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山东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科协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精准服务“多元化”
针对中小微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创新设计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将学校打造成为区域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转化器。对接区域优势产业集群,依托大学科技园产学研综合服务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建10个校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4个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全国高职唯一一家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成了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工求精密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科技教育基地、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等一系列的平台和基地。按照国家关于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的要求,与地方政府合作,以市场化模式建设鱼台高端产业学院和嘉祥产业学院,将实习实训搬到产业发展的一线,将人才培养需求交到地方政府手里,培养真正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两个项目都已列入山东省重大项目库并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提供1.4万人/年的教学实习实训空间。联合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设立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培养地方需求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联合济宁市科技局、太白湖管委会及中国矿业大学等部门和院校,共建济宁新城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建成公共研发平台11个,引入及培育企业35家,建成工求精密国家级众创空间及大运河国家级文化教育出口服务贸易平台。围绕重点行业技术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围绕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针对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各种社会群体的技术技能提升需求,开展了定制化、体系化的技能培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