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正面临多方面的问题,从“大职业教育”观的视野看不能局限于具体合作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两方,而是遍及政府、行业、区域、社会及其个人环境等方方面面,其核心是要努力实现产业界和教育界的深度融合,通过产教融合来促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高康(1962- ),男,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院长。
一、问题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为世界舞台提供智慧和方案的重要支撑。总书记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又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甚至连校企合一的一体化办学都没有任何障碍;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校企合作也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却总是感觉到这种合作往往还是“一头热一头冷”,推进校企合作总是会遇到很多体制机制上的困难。如今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如何克服这些体制机制障碍?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中进一步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要求。我们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所要求的深化产教融合,这是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的正确路径。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城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人才的支撑,而产业人才的培育则离不开职业院校的支撑。当前,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本市正在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嘉定区为例,提出了聚焦“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品质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党建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在此之际迫切需要嘉定的职业院校紧跟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来推进校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服务嘉定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问题分析有专家指出: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级版。职业教育要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关键就在于提升产教融合的高度、挖掘产教融合的深度。而当前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正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一)政策措施不能落地的问题虽然目前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积极推动产教融合,陆续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但是在实施的层面上毕竟还未能形成有效的传导机制、具体的措施办法和适宜的操作路径。首先,是政策还没有形成链条向下传导,地方上普遍缺少与国家政策相配套的政策文件,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的政策环境尚未形成;其次,是已经出台的政策还缺乏具体落地的措施,有的政策制度仍然偏于宏观或中观层面,职业院校在操作层面上比较难以把握;再次,是多头管理的现实造成难以协调落实到位,因为产教融合并不是教育一方的事情,它涉及区域行业及相关主管部门,很多政策是需要多部门协调才能落实的,特别是一些改革创新项目试点等,更加需要统一明确的政策要求才能推进。
(二)行业指导不够到位的问题从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看,还存在行业作用不突出、不到位的问题,行业部门、行业组织缺乏对企业和职业院校互利发展的指导协调,地方性的行业指导委员会或不健全、或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从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方式看,由于企业在用人需求、职工培训、技术研发等方面诉求不一致,企业只会根据自身的需求与职业院校进行某些选择性的合作,所以校企之间长期深度合作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从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看,由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以经营为主体的企业在缺乏利益支持情况下,不少企业缺乏参与产教融合的发展动力,即便是响应国家政策参与一些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相关活动,也多半是浅尝辄止,不愿与校方展开深入合作。这些现象和问题都与行业指导的缺位直接相关。
(三)校企合作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少,一些合作项目依然仅仅局限于“订单”“冠名”之类的培养方式,创新项目政策层面难以突破、推进力度不够;二是合作深度不够,有的校企合作覆盖面不够,只是在学生顶岗实习和某些特定教学环节上有企业的部分参与;三是互动合作机制尚未形成,因为这种机制的建立依赖于双方相互需求与服务的对等诉求,但目前学校对企业的需求度高而服务企业的能力差,职业院校科研创新优势不明显,技术服务能力比较弱,在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从上述分析可看到,尽管当前我们的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仍存在着许多其单一方面无法解决的制约性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政策机制尚不完整、行业组织作用不够、动力机制尚未形成、实施路径亟待创新,迫切需要从“大职业教育”观的理念出发,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多不同主体的不同视角进行综合研究,由此深化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以此有效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
三、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的对策思考用“大职业教育”观的视野看问题,就不能局限于具体合作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两方,而是遍及政府、行业、区域、社会及其个人环境等方方面面,其核心是要努力实现产业界和教育界的深度融合。通过产教融合来促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我们在实践中试提出以下对策思考。
(一)强化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出在职业院校建设上实施产教融合工程,“支持一批中高等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技术技能实训设施”,引导职业院校对接产业需求培养人才;提出加强财税用地和金融支持政策协同,“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积极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提出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企业建设,“支持若干有较强代表性、影响力和改革意愿的城市、行业、企业开展试点”,先行先试,评价引导,以评促建。贯彻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精神,首先是要制定与国家要求相一致的政策,出台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性意见,确定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条件允许的话,应推动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规,对国家政策文件确定的重点任务落实和创新突破领域,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其次是要有协同推进的措施办法,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需要政府多个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学校同步发力,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对产教融合政策涉及的财税用地和金融支持等关键环节,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制度措施。职业院校也要利用国家出台政策法规的有利时机,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举措,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二)强化行业组织的地位作用首先,要切实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在目前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基础上,也要建设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解决行业指导“上热下冷”的问题,使区域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能够紧密对接。其次,要提升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地位,政府部门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真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其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建立起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长效利益机制。其三,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行业协会指导和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使行业组织在职业院校发展上的作用从行业用人需求引导过渡到办学指导;同时,也可以鼓励行业直接举办职业教育的办学行为,使某些行业从协调职业教育发展转变成为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这也不失为一种可以探索的路径。
(三)建立“利益相关”的企业参与机制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必然要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要想改变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现状,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感,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企业参与的动力机制。一是建立校企互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弗里曼在《战略管理: 利益相关者方法》中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抑或组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波及的一切个体及群体”。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类。在企业成为学校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同时,职业院校也要提高在职工培训、技术服务方面的能力,尽早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二是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校企合作要重点关注共同实施的教学活动,包括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以及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职业院校可以适时引进ISO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由校企专家组成督导组,参加日常的和阶段性的教学检查、评判;同时,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定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适应和发展情况,评价专业建设和毕业生质量,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要逐步形成自主型、入驻型、共建型和校外型等合作模式,拓宽校企融合培养人才之路。当然,校企合作也不仅局限于职业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上,也要在关乎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生产项目承接方面发挥作用,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相互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三是建立激励企业参与办学的长效机制,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改善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环境等,真正实现企业愿意参与职业院校办学,企业能够享受参与职业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企业和职业院校互利共赢。
(四)构建区域化的产教融合机制从最近宏观政策措施的接连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层面的产教融合机制正在逐步完善;而从产教融合实施的层面看,尽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在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面积极推进并取得较好成效,但在产教融合深化的关键政策环节上仍难以突破,“两头实中间空”的问题较为突出。构建区域化的产教融合机制,就是立足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搭建政策落地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是建立以产业为核心的产教融合平台,建立行业协会主导、优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主体的产教融合联盟等组织,以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支持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另一方面是建立以区域为主体的综合性产教融合平台,建立地方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区域职业院校联合组织的产教融合区域合作平台,以职业院校专业链建设支持区域产业链发展。总之,深化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的政策环境,构建起衔接沟通的产教融合组织体系,真正做到产业界与教育界的深度融合,才能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才能有效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嘉定区教育局、嘉定区人社局.关于加快发展嘉定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Z]. 2015-06-09.[2]嘉定区教育局.上海市嘉定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Z]. 2016.[3]马树超. 产教融合:从示范到优质院校建设的主线[J]. 职教论坛, 2017(01).[4]郭扬. 完善体系的关键在于提升产教融合的高度——兼谈基于“大职业教育”观整合部门资源的地方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7).[5]弗里曼. 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