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工作,育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面对新征程,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如何不负时代、不辱使命?怎样敢于担当、勇于作为?这一直是院党委深入思考努力破解的教育命题。

让人高兴的是,学院在创新性探索与实践中,不但成功破题而且硕果累累,以更高战略、更宽视野、更强担当,将发展重心转移到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上,走出一条立德树人、培育具有君子人格和新时代大国工匠特色的育人新路。

强校:厚植教育沃土

新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院领导坚定地认为,高职院校应积极回应人民对职教的期待,让学生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优质教育资源,需要优渥的土壤,明媚的阳光,丰沛的雨露。强校强基便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坚持党建领航。“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一称号,是全体党员实干赢得的。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增强“四个意识”导航,以坚定“四个自信”强基,以做到“两个维护”筑魂,把政治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领域,贯穿于“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全过程。联合大众日报社、济宁日报社等单位共同建立“党报育人实践基地。在全院范围开展“党报育人”实践活动,以党报党刊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院专题片《党报的力量》登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党报进校园”成为多家主流媒体重点报道的特色育人品牌。

强化文化引领。 学院将“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和就业”的办学宗旨,“融合、创新、担当”的校训,“理析万象、工求精密”的校风,“教人幸福地工作和生活”的教风,“学而时习、知行合一”的学风,“万众一心求发展”的学校精神,“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君子人格、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工匠人才”的核心文化理念等,编成《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章程》,全方位地影响着全院师生的思维方式,改善着全体员工的行为方式,引领着学院全面和谐发展。

深化国际交流。学院通过“专本硕”贯通留学生培养,建设国外分校,创建孔子六艺学堂,搭建国际文化互鉴交流平台,构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培养拥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标准,掌握国际技能的人才。

优化育人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教育基地,光伏发电、航空、航海科普基地,“天工园”国家AAA级景区……作为学院实体建设的精彩篇章和环境育人的有效载体,它们默然站立于校园,发着无语之声,行着不言之教。

树人:涵养君子人格

2018年3月,来自巴基斯坦的塔雅布,跟随着“一带一路”来到了孔孟之乡济宁,成为学院的一名留学生。一年多的时间,塔雅布循着“至圣”孔夫子、“亚圣”孟子的足迹,在完成“大道之行”的同时,也渐悟到君子人格的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乃道德的化身。孔子认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而君子人格与君子境界,师生皆可通过修身达到。于是,这一跨越历史与空间的富贵思想财富,便成为当下学院“渠清如许”的“源头活水”。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一条主线”( 立德树人)、“两个模块”(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构建)、“三个平台”( 传统文化课程学习、环境体验和行为实践)、“四个课堂”(覆盖教室实训室、实习企业、校园公寓和网络空间)、“五大工程”(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工程、职业规范育人工程、环境育人工程、活动育人工程和外化于行工程)。

将思政课视为“高校第一课”。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院党院将思政课定位于立德树人的“核心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抓牢青少年阶段这个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培养与时俱进的“当代君子”。

实施“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该院专门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班子成员每学期走进思政课堂听课、讲课。推动思政课项目化和信息化改革,实施“五分钟思政课”。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将“红色基因”注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活动展示文化魅力。连续主办“来华留学生孔孟文化节”,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报告会、中国传统文化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孔孟故里游学、“在理工遇见世界”国际周等系列活动,让留学生、外国来宾更深入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学院成立全国首家高职院校“中华吟诵传承教育研究院”,每年一届的“经典吟诵大赛”,已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五千余名师生齐诵经典、共同接受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洗礼。此项活动入选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重点项目。学院传统文化育人创新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君子人格、大国工匠”育人品牌获得教育部高度赞誉,并在全国示范推广。

榜样彰显激励力量。学院不断扩大奖励范围、提高奖励额度,建立健全引导机制,用榜样的力量,倡树君子之风。仅2019年,学院共有3个班级被表彰为省级先进班集体,21名同学被表彰为省级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18名同学荣获国家奖学金、7名同学荣获省政府奖学金、509名同学获国家和省政府励志奖学金,1883名同学荣获学院奖学金。为奖励上述先进集体和个人,学院共发放各类奖金近一千万元。

热爱文化者,必得文化佑护。学院也被遴选确定为教育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首批“经世国际学院”院校。

在无路处踏出路来,将选择的路走出精彩。这也是学院党委书记许可以及学院追求和秉持的“君子人格”。

育才:培养大国工匠

2018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共评出十位奋战在国家重大工程领域的大国工匠,向人们展现着现代产业工人“为国筑梦”的精湛技艺、卓越匠心和执着坚守、默默奉献的家国情怀。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是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优秀学子陈行行。这位就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加工中心的操作工,有着特聘高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技术能手的多项荣誉,他坦承:能有幸在核科技事业中从事高精尖工作,得感谢学院最初的“浇根教育”,没有“君子人格”,何谈“大国工匠”。

既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又有着服务人民和国家的高超本领与技能,像陈行行这样的“时代君子”,学院将此表述为“大国工匠”,围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构建工匠文化“四梁八柱”育人体系,让“工匠精神”、工匠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深化校企合作,凝练专业文化,形成职业规范。学院开发出11大类《专业文化与职业规范》系列教材,并以技能大赛为抓手,精益职业本领,体验职业文化。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建设、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和行为养成等各个环节,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文化心理、追求与行动。

一批又一批“陈行行”,前花开罢后花开,你方唱罢我登场。

方海伟被提名为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刘天成、王旭在王德明首次参加“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赛项获得一等奖; 12名学生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少年工匠》节目录制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刁燕杰获得“优秀少年工匠”称号,韩清斌、方海伟、朱超均获“少年工匠”称号;连续两个年度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光伏电子工程的设计与实施”赛项获团体一等奖;每年有几百名获得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学生,以及国家级奖助学金获得者受到学院表彰;学院学生在近5年参加的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90项,省部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41项。在2017年中国职业技能博览会上,学院捧得“工匠文化体系建设金奖”。

文化让一个学校眼光远大。为创办“家门口的国际优质职业教育”,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于2018 年与德国合作办学。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引入德国优质职教资源,让学院工匠精神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兼汲外部营养。5名优秀学生远赴德国参加技能训练营,以其扎实的专业理论、精益的实践能力,受到德方赞赏。「对标接轨、合作研发——中德诺浩汽车学院“123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澳、中新、中韩合作项目,也渐入佳境、风景秀美。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工匠文化,孕育工匠精神,催生着大国工匠或“准大国工匠”,也让学院成为“君子人格”和“工匠精神”的成长沃土。(记者 刘利民)